达州市不断增强搬迁群众后续发展能力

2017-09-18

  如何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?

  如何让搬迁群众真正脱贫,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?

  如何真正做到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、风气好”?

  放眼全域,达州正聚焦长远目标,在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、安居与乐业并重、搬迁与脱贫同步的道路上努力奋斗。

  创建“四好”村,打造农村新型社区

  “用水电,不浪费;公家物,要爱惜;不赌博,无劣迹;生男女,都满意……”一首题为《新农村 新风尚》的歌谣被印在了达川区万家镇凉风村的集中安置房的墙上,格外引人注目。

  村子里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,干净的马路在山间蜿蜒,宽敞的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比比皆是,形成一幅美妙的画卷。自启动“四好”村创建工作以来,达川区万家镇凉风村立足本村实际,因地制宜,大力实施扶贫解困、环境整治和民主管理联动建设,按照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要求,努力实现“住上好房子、过上好日子、养成好习惯、形成好风气”的“四好”村目标。

  为进一步美化生活环境,提高生活水平,渠县用“三气贯通”,倡树新风正气——示范引领“提志气”。深入实施基层党建“463”工程,打造“四好”班子、锤炼“六好”支部、培育“三带”党员,组建173个宣讲团(队),进村入户讲明讲透扶贫惠民政策,引导群众破除“等靠要”思想。

  技能培训“壮底气”。渠县统筹县农民夜校、电商中心等资源,开展种植养殖、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5万余人次,增强贫困群众致富技能。

  系列活动“扬正气”。渠县深入开展“家训家风美、家和万事兴”主题教育和“十星级文明户”创建评选活动,引导群众自觉摒除陋习,养成好习惯、形成好风气。

  大竹县搭建起了社区治理平台实行以村党支部为核心,党员志愿服务队,搬迁对象协同共治;深入开展“感恩奋进”教育和“全民文明素质提升”工程,引导群众参与自治; (紧转第二版)(紧接第一版)制定村民公约,实行德法融治,构建起农村新型社区自我管理新模式。

  如今,青山绿水间的我市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房不仅美观质朴,功能齐全,带着浓浓的乡村文化符号,呈现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新农村景象。

  与之同时,节约资源、爱护公物、待人友善等社会主弦律已成为全市各地新村的时尚,村民们自觉爱护公共环境卫生,做到不随地吐痰、乱扔垃圾,发扬尊老爱幼民族传统美德,热情帮助他人。

  “凭本事吃饭,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底气了!”

  “我腿脚不方便,不能出门打工,也干不了重活,原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穷下去了,没想到搬出来才发现,只要肯努力也可以赢得新生活。”大竹县月华乡余家村3组搬迁户刘祥成感慨道。

  今年47岁的刘祥成因肢体残疾三级,无法像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挣钱,有脱贫之志却无可奈何。搬迁后,政府根据他的情况,和制鞋公司协商,专门安排一台生产鞋子的“针车”在他家,实现在家生产,“一个月至少能挣2000元。”刘祥成喜滋滋地说道。有经营头脑的他还在街上经营了一家副食店,由母亲经管,每月有500元左右的纯收入。

  “凭本事吃饭,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底气了!”刘祥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。

  在我市各地,为了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对搬迁后的生活越来越有信心,一系列举措正在施行—— “以产稳搬”,依托现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或因地制宜支持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业,帮助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;坚持“以权稳搬”,大力推进搬迁农户承包土地、林地经营权流转或就地入股分红;坚持“以岗稳搬”。对搬迁户建立就业脱贫台账,通过引导搬迁户到县城、集镇、产业园区、门口车间、政府公益性岗位就业;坚持“以兜稳搬”。整合涉农项目、民生保障、就业创业等政策,认真落实农保、低保、医保惠民政策,帮助搬迁群众代缴新农合保险,统筹学校、卫生院等公共资源布局,全力解决搬迁群众就医、子女入学等问题;将贫困低保户人均年补助标准提高到脱贫线以上,全面实现“两线合一”,保障了搬迁群众基本生活。 魏华